中国植物志
因网站整合,本页即将迁移至:www.iplant.cn/info/Begonia hemsleyana?t=z
意见建议 请 email: iplant@ibcas.ac.cn
FOC | FLPH | DCP | iPlant | admin    响应时间:0.17秒
掌叶秋海棠
Begonia hemsleyana Hook. f.
中国植物志>> 第52(1)卷 >> 秋海棠科 Begoniaceae >> 秋海棠属 Begonia

139. 掌叶秋海棠(中国高等植物图鉴)刺海棠、岩酸菇(思茅)

Begonia hemsleyana Hook. f. in Curtis′s Bot. M4g. 125: t. 7685. 1899; Chun et F. Chun in Sunyatsenia 4: 25. 1939; Irmsch. in Mitt. Inst. Allg. Bot. Hamburg 10: 537. 1939; Yu in Bull. Fan Mem. Inst. Biology, new ser. 1 (2): 122. 1948;中国高等植物图鉴2: 938, 图3607. 1972;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2: 536, 540, in clavi.1983; C. Y. Wu et al. Index Fl. Yunnan. 1: 350. 1984; L. B. Smith et al. in Smi thson. Contr. Bot. 60: 13, in clavi, 177, Pl. 4, fig. 1. 1986.

139a.掌叶秋海棠(原变种)

var. hemsleyana

多年生具茎草本,高30-50厘米。根状茎伸长,呈长圆柱状,横走,直径3-5毫米,节疏,节处具有多数细长之根。基生叶通常2-3,掌状复叶,具长的总叶柄,总叶柄长9-12厘米,被极疏短硬毛或近于无毛;小叶片形状与茎生叶同形;茎生叶互生,具长总叶柄,总叶柄长3.5-6厘米,被淡褐色短毛;叶片通常掌状7小叶,偶有8;小叶片长圆披针形或倒卵披针形,长6-7.5(-9)厘米,宽1.9-2.3厘米,先端渐尖或长尾状渐尖,基部楔形或宽楔形,边缘有远离三角形浅的锐齿,齿尖有短芒,上面深绿色,散生硬毛,下面淡绿色,沿主脉和侧脉散生硬毛,羽状脉,下面明显;小叶柄长6-7毫米,被淡褐色短毛;托叶膜质,卵状披针形,长5-10毫米,宽约4毫米,先端渐尖,顶端常带长芒,外面和边缘幼时被短毛。花序长12-18厘米,近无毛;花粉红色,常(2-)4朵,呈二歧聚伞状,花序梗长4-7.5厘米,一次分枝长1.8-2厘米,偶有2次分枝,长约1厘米,均无毛;苞片和小苞片膜质,披针形,长约1.3厘米,先端渐尖,顶端有刺芒,边缘和外面均被短毛;雄花:花梗长8-14毫米,细弱,被短毛;花被片4,外面2枚宽卵形或近圆形,长约10毫米,宽约8毫米,先端圆,外面被弯曲而较长之毛,内面2枚卵形,长约5毫米,宽约4毫米,先端圆,无毛;雄蕊多数,花丝长约5毫米,花药卵球形,长约8毫米;雌花未见。蒴果下垂,梗长1.5-2.5厘米,近无毛,轮廓倒卵球形或椭圆形,长10-13毫米,直径5-7毫米,无毛,2室,每室胎座具2裂片,具有不等3翅,大的三角形至斜三角形,长1.5-2.1厘米,先端圆,无毛,有纵纹,其余2翅小,呈短三角形,长约3毫米,均无毛;种子极多数,小,长圆形,淡褐色,光滑。花期12月,果期6月。

产云南(屏边、金平、马关、蒙自)、广西(那坡、德保)、四川(巴县)。生于山坡阴处潮湿地、疏林中或山谷林内石壁上和水边,海拔1000-1300米。模式标本采自蒙自。

139b.广西掌叶秋海棠(变种)

var. kwangsiensis Irmsch. in Mill. Inst. Allg. Bot. Hamburg 10: 538. 1939.——B. hemsleyana auct. non Irmsch.: Chun et F. Chun in Sunyatsenia 4: 25. 1939; 广西植物志1: 721. 图版291, 图1-2. 1991.

该变种特点:花茎无叶;侧生2聚伞花序;基生叶之柄长约27厘米,无毛;小叶片8,最下的2基部合生。

产广西〔凌云(青龙山)、那坡」。生于海拔1200-1300米的峡谷深处。模式标本采自青龙山。

知识共享: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禁止演绎 1999《中国植物志》第52(1)卷 268页 PDF
中国植物志系统位置
扫一扫,在手机上继续查看
logo_frps
版权所有  ©  1959-2004  中国科学院《中国植物志》编委会  科学出版社
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(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)数字植物项目组
京ICP备13006946号-2         我有话要说